旭辉控股暂停支付4.14亿美元应付境外债本息,将寻求境外债全面解决方案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出品|搜狐财经
作者|吴亚
旭辉控股集团(股票代码00884.HK,以下简称“旭辉”)宣布对境外债券停止付息,将开发商们的“流动性”困局再度推向台前。
在股票停牌三天后,于11月1日早间,旭辉在港交所公告,截至公告日,公司境外债务总额合计约68.5亿美元,到期未付的本息总额约为4.14亿美元。
旭辉称,公司将聘请海通国际证券有限公司担任财务顾问、年利达律师事务所担任法律顾问,以协助公司与境外债权人进行透明的对话,寻求全面解决方案。
同时,旭辉明确,将全力保交付、保经营、维护境内融资;其表示,公司旗下境内附属公司并无担保公司任何境外银行贷款、优先票据和可换股债券,境外债务问题对公司整体境内融资并无重大影响。截至公告日,公司仍保持正常商业运营。
此前在今年8月举行的中期业绩会上,旭辉官方曾明确表示公司在今年年内已无到期的公开刚性债务。如今旭辉却对境外债券寻求全面解决方案,这让公司迅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当日旭辉股票复盘,开盘后股价便整体下挫,盘中最低下探至0.375港元,系上市以来的最低值;早间收报0.385港元,跌25.96%,半日总市值蒸发约12.75亿港元。
“公司遗憾地终止了与所有境外个别债权人或债权人团队的相关讨论,公司诚挚感谢债权人的配合和支持。”旭辉在11月1日发布的公告中给出了最终的结果,为确保公平对待所有境外债权人,公司已暂停支付公司境外融资安排下的所有应付本金和利息(公司预计将继续支付的若干有抵押的项目贷款除外)。
具体来看,截至公告日,旭辉的境外债务总额(包括银行贷款、优先票据和可换股债券)约68.5亿美元(以最新汇款折合为人民币约501.02亿元),暂停支付的款项(即到期未付的本金和利息总额)达到4.14亿美元(以最新汇款折合为人民币约30.28亿元)。
旭辉指出,暂停支付可能导致公司的部分债权人根据相关债券条款要求提前兑付或采取其它行动。截至工日,公司未收到任何债权人的还款或提前兑付要求。
旭辉也在公告中解释了自己暂停支付境外债券的原因,其提到,纵使中国房地产行业面临严峻挑战和困难,公司仍尽力履约,从今年1月1日起已向境外债权人支付本息约15亿元;同期,公司仅筹集约5亿美元的新增境外融资,用于现有债务之再融资。
旭辉称,“公司一直依赖内部现金资源,也探索过不同的方案(包括资产处置等)以期产生足够的现金流来继续履行财务承诺。然而这些方案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既耗时,也难以实现。”
旭辉还指出,自9月以来,市场进一步恶化,销售疲软,行业融资愈发艰难,公司的现金流恶化程度超出预期。同时公司的部分融资因评级下调触发提前兑付条款,境外兑付压力短期内剧增,10月份公司境内外无新增重大融资,且向境外汇款也遇到延误。
旭辉在公告中明确,公司将通过成立债权人团队、债券持有人小组、委任顾问等多种途径来探索全面解决方案;同时,公司已经与多家贷款银行接洽,邀请其参与成立协调委员会,以促进与贷款银行就相关银行融资进行讨论,相关银行表示理解和支持,增强了公司实现整体解决方案的信心。
旭辉还表示,将积极探索处置境外资产的机会;其还在公告中明确,将坚持不懈地保交付,维持正常的业务运营,呼吁债权人给予耐心、理解和支持,寻找到全面解决方案,共同克服行业困难。
与此同时,公告特别强调,旭辉的的境内附属公司并无担保任何境外银行贷款和票据,境外债务问题对公司整体境内融资并无重大影响。
旭辉的此番公告并未毫无预兆,在此前的10月13日,旭辉就曾发布一则自愿公告来澄清“公司有关离岸债务未支付”的传闻。
彼时,旭辉表示,因为内地十一国庆假期的原因,公司从内地向金外汇款以支付若干预定的利息及其他款项有所滞后;公司一直积极与其债权人团体对话,寻求符合公司、债权人和股东最佳利益的解决方案以解决滞延问题。
旭辉的公告中并未明确指出所涉的是那笔债券,根据资本市场消息来看,该笔债券或为旭辉在今年上半年发行的25.45亿港元的境外可转债。
具体来看,今年4月12日,旭辉曾公告,建议根据一般授权额外发行5.88亿港元于2025年到期的6.95%有担保可换股债券,该债券将与4月8日发行的2025年到期的19.57亿港元6.95%有担保可换股债券合并并组成单一系列。
而旭辉半年报也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在发债融资方面发行了一笔总规模1.5亿美元的绿债,一笔25.45亿港元的境外可转债,一笔总额为10亿元的为境内中票,并在证监会、交易所等部门支持下成功发行了带信用保护工具的5亿元公司债券。
而从最新的半年报数据来看,截止最新的今年6月末,旭辉“三道红线”维持“绿档”;在手现金为312.45亿元,其中的受限制银行存款仅为1.046亿元,即剔除这部分后的规模也仍有311.4亿元。
在8月举行的中期业绩会上,旭辉CFO杨欣还曾表示,“公司一年内到期债务以银行类融资为主,平均融资成本较去年末继续下滑至4.9%,下半年刚性到期债券已清零。”
wind数据、企业预精通数据等显示,旭辉控股将于明年1月和8月到期的境外债券也仅为两笔,分别是票面利率为5.5%、余额为3亿美元的优先票据,和票面利率为5.85%、余额为12亿元的离岸人民币债券。
也就是说,旭辉在今年年内已无将到期的公开市场债券,最近一笔境外债券也到明年1月才到期。既如此,旭辉为何突然选择寻求境外债务全面解决方案?
从11月1日的公告中不难看出,旭辉的态度是在全国房地产市场销售尚未转暖、民营房企融资尚未回复的情况下,公司的融资性现金流受限,而唯有公司能持续经营下去,才能有希望完成境外债务的兑付,对境外债权人公平兑付,最大程度保障包括客户、员工、债权人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方的权益,由此公司对境外债务进行全盘统筹,对债务结构和融资进行重新安排。
旭辉的这种艰难,在此前作为旭辉董事会主席林中发出的内部信中也有所体现。彼时,林汇中在内部信中指出,外部环境依然充满荆棘与挑战,出险房企交付风险频发,叠加一些省市出现的“断贷潮”,让房地产行业市场端的需求依旧疲软。
“虽然各地出台了多项刺激政策,民营房企的销售还是处于同期水平的一半,行业整体去化率从过去的60%下降到现在的40%。”林中在内部信中谈到,在资金监管上,“断供潮”让多地政府事实上进一步收紧了监管资金的提取,导致房企的流动性进一步承压。
“这也客观上造成我们虽账面仍有逾300亿现金,但绝大部分无法满足企业的合理按需使用。”林中称,这样的艰难与考验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市场需求端回暖、销售恢复正常之前,旭辉必须过难日子、紧日子,节省一切可以节省的开支,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保交付、保品质”的民生工程上。
林中指出,“保民生、保交付”始终是旭辉过去、现在和未来最重要的事,“公司的所有资源要优先向‘保交付’倾斜,让我们卖出去的每套房子都保质保量地交到客户手上。”
虽然旭辉在公告中所用的词语是“寻求全面解决方案”,但市场上的多数观点已将这直接理解为“境外债务全面重组”。
自2021年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以来,开发商们“流动性”承压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此之前,已有多家大中型房企寻求债券展期和要约交换,以中国恒大、佳兆业集团、中国奥园为代表的最早一期“出险房企”也有不少在推进境外债务的重组。
房企发行的境内外债券多数为公开市场融资,旭辉近来除了这类公开融资之外,还有一些非标债务也备受外界关注。今年9月底,市场曾流出“旭辉未能按期偿付天津项目非标债务”的传闻。
那时,旭辉曾发布自愿公告对相关传闻澄清,其表示受当地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公司位于天津的这一项目开发及销售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了该信托产品的现金分配,由此出现了信托股东要求提前清算的情况,公司将积极与该信托股东沟通,寻求合理解决方案。
旭辉公告中未点名该项目名称,综合多方报道和市场消息来看,该项目或为位于天津的“旭辉滨海江来”。该项目的开发公司为天津兴卓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股权穿透后,旭辉持有项目权益为30.5%,涉及到的信托股东为平安不动产和大业信托。
截至目前,针对该项目和信托股东之间的问题,旭辉方面还未对外披露过相关进展。综合土地出让资料来看,“旭辉滨海江来”对应的地块为旭辉通过公开招拍挂、以29.85亿元成交价竞得,楼面价为1.25万/平方米,计容建面约23.88万平方米。
结合当时项目披露的建安成本约为3600元/平方米,项目计容建面约23.88万平方米,不考虑税费细项等费用的情况下,该项目总投资约为38.5亿左右;若面临信托股东要退股的情况,即旭辉若要买下这约70%的股份,则代价或约为26.95亿元。
信托等金融机构参与项目开发,在房地产行业是常规模式。而诸如天津等类似项目产生的纠纷,又极易引发外界对房企非标产品中的非标债务、沉淀在合作开发项目中的表外负债等问题的担忧。
旭辉在最新披露的截至6月30的中期业绩公告中,并无披露公司非并表项目权益后有息负债(即表外负债)的数据。梳理往期财报来看,可查询到的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末,旭辉表外负债为203.92亿元,较2021年中期下降19%。其中,经审计对外担保金额157.88亿元,无任何超额担保。
在今年3月举行的2021年业绩会上,旭辉控股CEO林峰还曾表示,“旭辉没有替风险的伙伴做超额担保,整体的风控也非常完善。合作开发的项目存在的风险,对旭辉而言其实是非常小。”
按照他的说法,旭辉所有合作项目都有保持财务强管控,采取独立资金管理,预留足额资金确保项目现金安全。
从11月1日早盘的情况来看,作为旭辉旗下物业上市平台的旭辉永升服务(01995.HK)股价并并未出现较为明显的波动;早间收报1.71港元,微跌1.16%,总市值约为30亿港元。
文章转载自:搜狐财经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
